合肥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寻找百名ldquo党的好女儿rdq
TUhjnbcbe - 2021/7/26 19:17:00

巾帼心向*矢志跟*走

*的好女儿

年是中国共产*成立周年,在这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无数优秀的共产*人抛头颅洒热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在年汇聚的革命队伍中,有这样一支力量,她们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改革开放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无论是奋斗新时代还是启航新征程,无论是脱贫攻坚战还是疫情防控阻击战,处处都烙下了巾帼英雄的铿锵足迹,她们以对*的忠诚,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对祖国的热爱,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的好女儿。即日起,吉林女性推出“巾帼心向*矢志跟*走”*的好女儿故事会。让我们一起来听她们的感人故事。

小巷无名惊天下

竹到凌云老更青

谭竹青,年5月生,吉林省长春市人,汉族,年参加革命工作,年加入中国共产*,自年以来,一直担任东站街道十委居民委员会主任,年起兼任*组织书记。谭竹青从事社区居委会工作48年,用近半个世纪的行动谱写了勤勉为民的感人篇章。她被群众誉为“小巷总理”,被国家民*部授予全国民*系统最高奖项“孺子牛”奖。年12月3日,因病逝世,终年74岁。社区居民亲切地称她为“小巷总理”,亲人们说她是永不停歇的陀螺。她获得了多项荣誉称号,她更赢得百姓的口碑。她是一名普通的居委会主任,她叫谭竹青。实干解难忧年初,谭竹青经人介绍认识了长春市郊区检查院任职的宋国华,同年8月,谭竹青与宋国华结婚。年7月,宋国华调到二道区东站街道办事处当主任,10月,谭竹青随丈夫来到东站十委担任十委主任。长春市二道区东站十委地域面积0.平方公里,辖有56个居民组,户,人。东站十委地处伊通河畔,地理位置偏僻,“三条黑胡同,一条泥水路”。身处基层一线,自知百家冷暖。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东站十委的经济非常困难,那时居民有买早点难、子女入托难、行路难、就医难、维修房屋难、理发难、孤寡老人生活难、待业青年就业和两劳释放人员安置难等八个难题。居委会穷得叮当响,谭竹青有心为居民改善环境,却怎一个“难”字了得。只有小学文化的谭竹青悟出了一个硬道理:唯有发展十委的经济,才能真正为居民办实事。面对如此困难的形势,谭竹青绞尽脑汁,苦苦思索,想着如何借改革的春风发展经济,为群众排忧解难,多办一些好事和实事。两手空空,拿什么来发展经济?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谭竹青拿出了家里仅有的元,在她的带领下,其他委主任也拿出了家里的多年积蓄。谭竹青领着居委会干部和社区内待业青年去河边挖沙子、上工地捡砖头、盖起了“如意小吃部”。年初,十委的第一个买卖“如意小吃部”开张了。靠着几年的艰苦奋斗,谭竹青的手里有了几万块钱,她又带领大家办起了麻花作坊、鞋厂、皮革厂、服装厂等十几个企业,委办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盖起了幼儿园和敬老院,建立了长春市第一个由社区居委会牵头兴建管理的平方米的室内综合市场。从元筹建“如意小吃部”到十委社区17个大小企业,固定资产万元,年创产值千万元以上。没向国家要一分钱,没向银行贷一笔款,而且向国家交纳税金几百万元。国家给予她个人的奖金,也全部用在十委社区发展经济和救济困难户上。小巷无小事居民的需求、百姓的琐事,对于社区工作而言,这些“小事”才是真正实实在在的“大事”。20世纪70年代,十委附近还没一家幼儿园,很多妈妈要送孩子到很远的幼儿园,又要赶着上班,常因挤不上公共汽车急得直哭。谭竹青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谭竹青找技术人员设计出了幼儿园的图纸。实地选址测量时,正好需要拆掉她家的半间房。大家主张把设计缩小点,她的儿媳妇也想不通:“哪有拆自家房给公家建幼儿园的呀。”谭竹青说:“居民的事是大事,自家的事怎么也好凑合。好不容易盖个幼儿园,不能让孩子们受委屈。”幼儿园按原设计建成了,社区和附近的母亲们不用再为孩子的事发愁了,可谭竹青一家仅剩下不足10平方米的土坯房,一住就是10多年。为了不断改善和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谭竹青带领大家陆续又花了10万元建起了社区益寿院、阅览室、健身房、录像厅、游艺部,用万元为社区建成了平方米的服务中心。凡是她能想到的、居民需要的,她都昼夜奔忙,一件件落实到社区的土地上。今天,走进十委社区,看到的是一处处公益建筑设施,是一栋栋令人眼亮的居民住宅楼,是一条条平坦的柏油路,是一片片怡人的花草树木。然而,谭竹青来到这里时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的棚户区。年,长春成立经济适用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为了让居民早日圆上楼房梦,时年63岁的谭竹青为找开发商而四处奔走。可是,一个个老板来看看扭头就走,有的还说:“我送你万元,你不让我在这儿投资建房就行。”为什么没人愿意接这个工程?回迁率高达整个开发面积的63.89%,算经济账,赔!居民们灰心了,谭竹青却不气馁。依然昼夜不停地奔波,苦口婆心地协商,终于打动了一家房地产老板的心。七大*府部门,她一个一个地去跑,甚至几次去找市长。有一次,晚上9时多,她把市长堵在了家门口。就这样,谭竹青跑细了腿,磨破了嘴,十委最终被列入了棚户区的改造名单。谁都没想到,从拆迁公告发布之日起,多户居民的老房子竟然在42天内就全部拆完。“这速度也就是在十委,在谭老太太这儿能有。”开发商惊叹不已,逢人便说。当年底,5栋住宅楼拔地而起,户低收入居民欢天喜地迁入新居。年11月30日,谭竹青去世的前4天,十委最后一个回迁户住进了新楼房。至此,十委先后三批开发棚户区16万平方米,圆了近户居民的住楼梦。幼有所托、老有所养、孤残有人帮、贫困有人济、下岗职工有人管,谭竹青上为国家分忧,下为百姓解难,把*的温暖送到每个人的心坎儿里。“有难处,找谭姨。”在十委社区,这是最通行的一句话。谭竹青是社区居民的主心骨,再难的事,她也要千方百计帮助解决;她是百姓的贴心人,再苦再累,她也要把温暖送到百姓心里。人们说她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着百姓的冷暖疾苦、柴米油盐”,亲切地称她“小巷总理”。身正树家风谭竹青带领大家在东站十委兴办了17家企业,固定资产有多万元,然而她的工资十分微薄,年时她每个月的收入只有元。面对许多人要给她涨工资的时候,她总会拒绝,说给老百姓办事是应该的,不应该搞特殊化。她曾经有好几次招工、提干的机会,有的是去化工厂当厂长,有的是去大型国企工作,有的是提拔到街道办事处成为国家干部,这些机会都可以使她多挣一些钱、生活得更好,然而每次她到选择的时候,都主动放弃,只因为心里放不下东站十委的老百姓。谭竹青带领社区发展经济,为居民建起了安居小区,大部分群众都搬进了新楼,可她仍然住在不足10平方米,常年不见阳光的小平房里,直到年底,她才搬进了一间普普通通的两室住房。谭竹青不仅自己不谋取私利,也为亲人树立了立世做人的风向标。20世纪90年代初,十委在南湖公园投资12万元兴建了碰碰车游戏场所。经营3年本钱收回后,居委会决定把该场所租赁出去。谭竹青的弟弟谭志强得知消息后找到姐姐,谭竹青表示可以,但承包费要9万元。后在其他人的协调下,承包费降到6万元,条件是3个月内付清。谭志强认为这是故意刁难,只得作罢。委上有个国企的招工指标,谭竹青的侄女想去,可她把招工指标给了一户困难职工的孩子,直到委上所有和她侄女同期毕业的待业青年都有了工作,谭竹青才把侄女安排到一家条件比较艰苦的委办工厂。十委的人都说:“谭竹青心里始终装着*和国家,装着十委事业,装着社区群众,唯独没有她自己”。白山垂首,黑土含悲。年12月3日,一个被泪水浸透的日子。这一天,长春市二道区东站街道十委社区*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谭竹青———位为百姓操劳了整整48年的74岁老共产*员静静地闭上了双眼。12月6日,为了看老书记、老主任最后一眼,上千居民冒着严寒自发地涌来参加遗体告别仪式。追悼会上,有的哽咽不止,有的失声痛哭。老姐姐、老主任、谭姨、谭妈、谭奶奶……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呼唤是失去亲人的悲痛;一句句发自心底的诉说是对主心骨的崇敬和感激。谭竹青走了,但她留下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务工作者”“全国优秀居委会主任”等多项荣誉,留下了一位共产*员、基层*务工作者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财富,把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留在百姓的心上。

本文摘录自《红色吉林—个引人入胜的*史故事》一书

往期精选

热点丨喜报!吉林省1人荣获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7人(5个集体)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集体)

1
查看完整版本: 寻找百名ldquo党的好女儿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