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智障边缘
欢迎私撩小编!
大家好!我是继续行走在智障边缘的小羊。
武大本硕7年,我用双脚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打卡了N多城市,遍及各省。本以为洒脱如我,毕业择一城而居就好,可真到了这一天,又不得不瞻前顾后.......竟有些迷茫,不知雁栖何处?哪座城容得下我的梦想,撑得起我的未来?作为理性与柔情兼具的双子座,与其临渊羡鱼,当然选择退而结网啦!于是乎,趁着写毕业论文的热乎劲儿,我又开始查报告、挖数据,从城市发展潜力、薪酬福利、生活成本、便利程度等方面分析13座城市的择业宜居指数,洋洋洒洒一万五千字hhh,相当于1篇本科论文,怕不是有*.......
如果你也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妨拨冗一观,希望对学弟学妹略有帮助~欢迎转载,请后台留言哦!
1研究背景每逢毕业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择城焦虑、生存状况、成长路径等都是屡见报端的热门话题。据统计,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万人,比年增加14万人,再创新高。而比“毕业即失业”更令人烦忧的是选择竞技场还是舒适圈、背井离乡还是衣锦还乡的断舍离问题。每年,数以万计的高等学府像一颗颗强健有力的心脏将一批批莘莘学子泵出心房,沿交通大动脉冲向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曾几何时,智汇京津冀、慧聚长三角、孔雀东南飞乃是堪比春运的人才大迁徙热潮。
近年来,武汉、西安、郑州、杭州、成都等“新一线”城市[1]的人才吸引*策呈爆发态势集中出炉,频繁抛出诸如“零门槛”落户、人才补贴、创业支持、购房优惠、所得税减免等大手笔的“橄榄枝”,激发了一场诚意与魅力、速度与激情的“人才争夺战”。这些筑巢引凤的招才*策既有利于截留本地的毕业生资源,也有助于吸引本省及周边户籍人才回流。伴随二、三线城市如火如荼的区域经济带崛起和新兴产业园区建设,“逃离北上广”已逐渐从一句的忧愤无奈的口号转变为切实可行的动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失去“超一线城市”标的,刚走出校门、不谙世事的毕业生们又该如何选择人生的下一站?
2研究目的各地人才引进*策往往门槛高、时效短,难具普惠价值。况且,广大毕业生在择城而居、择业而立时更需要综合考虑该城市的经济发展潜力、薪酬福利保障、生活成本负荷、基础服务设施等条件。结合新生代毕业生的兴趣特点和生活习惯,笔者基于如上指标维度和公开数据,构建“毕业生择城宜居指数”,并综合参照最新发布的各类城市排名和各项评估数据,以北上广深和部分新一线城市为例,对其宜居宜选程度加以分析,从而为初出茅庐的毕业生缓解择城焦虑,早日实现有梧桐可栖、醴泉可饮、练实可食提供参考借鉴。3毕业生择城宜居指数发展潜力指标1经济体量每年两会前后公布的各地区“财报”是体现城市经济体量和发展水平的“晴雨表”,也是标榜资源整合力、区域成长力、辐射影响力和人才吸引力的核心风向标。截止年底,已有17城跻身中国城市GDP万亿俱乐部。其中,上北深广依旧领跑全国,重庆、天津、苏州、成都、武汉、杭州、南京等新一线城市增势迅猛。在“大城时代”的城市格局中,实力强劲的区域经济体往往占据更具主导性的话语权、更具焦点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