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ldquo合肥活地图rdquo走
TUhjnbcbe - 2020/12/24 17:07:00
盖博士盖百霖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40117/4328637.html

---Tips:点击上方蓝色即可进行
  在牛耘的记忆里,年的夏天,是最难熬的,蒲扇、逍遥津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消暑的需求了。
  牛耘说,年夏天,高温一直持续了好长时间,逍遥津公园里挤满了避暑的人们。可人们回到家中实在热得受不了,晚上家家户户都打来井水朝身上冲,井里还放着冰镇的西瓜。牛耘说,最能证明那年天气热的,要数街上卖冰棒的人了。年,合肥街头就出现了消暑的冰棒,那时的冰棒主要是糖精和水勾兑冷冻出来的,冰棒都是用木箱子,用被子包好沿街叫卖,这种方式延续了二十多年。可是那一年,卖冰棒的人们连连叫苦,他们背着装满冰棒的木箱走不了多少路,就会出现融化的现象,卖出的冰棒拿到手中,还没吃完,剩下的就融化了。
  年夏天的一天,牛耘出差到长丰县水家湖,天气又闷又热。晚上他住在一个小旅社里,旅馆里不仅没有风扇还没有蚊帐,躺在床上,牛耘身上的汗如同洗过澡一样不停往下流,导致床上被单也被汗水浸湿一片,他躺在湿透的床单上一夜未睡,摇着扇子度过了难熬的一晚。

胜利路以前老合肥叫它“阎王路”


  合肥老火车站始建于年,至今已有76年的历史了。年,也就在火车站建成投入使用的第二年,牛老在8岁时,就来合肥火车站第一次乘坐了火车。
  “当时我还在读小学,家里的姐姐在一家教会学校读书,她和同学坐火车去肥东桥头集,顺便也把我带上了。当时火车用煤做动力,车头冒着浓浓的黑烟,发出‘咕咚咕咚’的声响,噪音可大了。”牛老介绍说。当时大多数的人还是选择从南淝河上乘船出行,压根就没考虑去坐火车。“第一次坐火车回来后,我兴奋地写了日记,把这段经历都写上,然后在同学中宣传。我那时候坐了火车,这可是不得了的事情。”
  谈到胜利路“火车挡道”,牛老说起了一段老火车站与胜利路的渊源。“最先修胜利路的是日本*子,当时还不叫名字还不叫胜利路,日本人叫它‘皇*路’,我们老百姓叫这条路‘阎王路’。”
  牛老回忆说,年,抗日战争爆发,为阻止日*利用铁路入侵,国民**队奉命将水家湖至裕溪口铁路拆除,不久,又毁坏了淮南至水家湖的铁路,使用才一年多的合肥火车站被迫关闭,中间停运了整整5年,一直到年,已经占领合肥的日本人出于*事目的,组织修复了合肥至水家湖的铁路。
  “日本人为了更快捷地进出火车站,输送战略物资,用抓来的民工和俘虏来的国民*士兵,在淮河路到明光路之间修建了一条土路,取名叫‘皇*路’,这段路也是胜利路的最前身。”牛老感叹说,这段路虽然不长,但是修建这条道路的民工却死了不少,只允许日本人和汉奸通行,老百姓又称呼这条路为“阎王路”。
  据介绍,在日本投降前夕,日本人又把淮南铁路给破坏了,并且把沿途车站都一把火烧了,合肥火车站也被日本*子的飞机炸毁了。火车站被毁了,但是百姓口中的“阎王路”还在,日本投降后,国民*将这条路改名为胜利路,这也是胜利路路名最早的由来。

能到合肥饭店吃顿饭的都是很有身份的

△图为合肥大钟楼老照片


  年1月30日,位于省城宿州路与长江路交叉口的糖业烟酒商场轰然倒下,同时拆迁工人的大锤也砸向了合肥饭店。
  “老合肥”牛耘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合肥饭店当年的布局:饭店一楼卖包子、面条等小吃,那里的桂花赤豆糊和小笼包鼎鼎有名;二楼、三楼是餐厅,“虽然没有包厢,但是布局很精细,桌椅干净”;饭店4楼是办公室。
  牛耘先生告诉记者,“老合肥”们都对合肥饭店有很深的感情,这里的地方菜肴很地道,曾有几位很有名的大厨。牛耘先生说,饭店的菜,是按照严格的比例搭配原料的,“多少肉配多少青菜都有讲究”。此外,这里服务特别热情周到。客人往饭店一坐,“跑堂的”就会给客人递上热毛巾。客人开始点菜,每点一个菜,“跑堂的”就会吆喝一声。饭店因此显得格外热闹。当年的合肥饭店,还出过好多“服务标兵”。牛耘先生告诉记者,但是寻常老百姓不会轻易下馆子,能到合肥饭店吃顿饭的都是很有身份的。
  因此,合肥饭店也是当年人们结婚宴请的首选之地。年,牛耘先生的大女儿结婚就是在这里摆的酒席。

百货大楼是解放后的最骄傲


  上世纪30年代的时候,合肥百货业较大的店铺有70余个。至解放前夕,合肥百货业有商号家,规模较大的有20家,但最有名的一家,叫艾宏兴百货商店。它一直到解放后公私合营前,都是庐州城里百货业的翘楚。
  牛耘回忆说,当时的艾宏兴百货商店,位于今天的基督教堂北面,是一座两层小楼,坐东朝西,面向后大街。一楼是三开间门面,招牌写着京广百货,与当地人开的传统百货商店相比,不久规模大了许多,商品也都是从北京、广州、上海、南京、武汉等地方过来,当时流行的高档商品有双钱牌胶鞋、回力牌球鞋、太平洋毛巾、英雄牌绒线等,合肥只有这里有的卖。那时还没有“奢侈品”这个概念,但艾宏兴实际上开了合肥“奢侈品”先河,那时要想在合肥买到高档商品,只有去艾宏兴百货商店。这里也有牙刷、牙膏、肥皂、洋袜子、镜子、发油、雪花膏等产品,可谓花样繁多,品种丰富。同时,艾宏兴实行明码标价,在消费者中赢得了声誉。
  在解放前,合肥的商业就集中在艾宏兴所在的地段。那时候的长江路(当时叫前大街)除去几个学校外,都是办公单位,没有什么商业。而现在百货大楼所处的地方,当时有一个叫蔡大圩的宅子,前面有点空地,到晚上会有夜市。虽然是夜市,商品也都是很贵的稀有产品,比如美国玻璃皮带、玻璃袜子、圆珠笔。玻璃皮带,其实就是塑料,价格高过牛皮,虽然那质量和牛皮没法比,但是,物以稀为贵。如果有人买了一条,大家都会很羡慕的,尽管它也许系不了几天会断掉!
  年,百货大楼开业了。提起百货大楼的开业,牛耘翘起大拇指:“了不得!”据说,当时的百货大楼被称为解放后的最骄傲。的确,看看那么大的地方——营业面积平米;看看那么多的产品——1万多个品种,钉子、手表、自行车、收音机……那些东西可都是洋玩意,火柴叫洋火,煤油叫洋油,钉子叫洋钉……现在全去掉洋字,变成国货了!全是国货不说,有不少还是合肥生产的,多厉害!
  据说,当时如果有外地亲戚朋友来到合肥,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去逛百货大楼,要去参观这个安徽第一最!每到周末工厂区放假的时候,百货大楼就会人山人海,拥堵到走不动,到后来,工厂区不得不实行调休制度,让大家把休息的时间分散开来!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合肥的商圈就改到了长江路,变成了以百货大楼为中心!

步行街的繁荣是有血统的


  “合肥通”牛耘老先生,在步行街上住了50多年。“我家就住撮造山巷,李府后面靠西的位置,大门就在步行街上。”
  在街道东头的威武门,是当时合肥七大城门之一,“现在就在梦城酒店的位置,所以步行街在官方的说法是威武门大街。”《嘉庆合肥县志》记载:“威武门内东门大街,西为明教寺,北首又西为十字街,又西为县桥大街。”民间也把步行街叫成东大街。“城楼有二层高,五间房子,老百姓可以进出。”这就是合肥的大东门,“淮河路桥就是当年城门吊桥的地方。”因此也有人建议,步行街改造时可在东端入口处恢复城门设计。
  步行街商业的繁荣是有血统的。“明清时候,东大街就是合肥最繁华道路之一。”牛耘记忆中的步行街,延续了这一血脉,“那时没有人行道,人多起来步子都迈不开。”解放前,东大街和十字街、后大街同为合肥城最繁华之地。“十字街就在宿州路和淮河路交口,后大街就是安庆路,因为都有商铺,所以显得很热闹。”那时的前大街(今天的长江路)因住宅多、机关单位多没有形成商业氛围。
  “年开始,发动群众翻修东大街,拆除了城门、城墙。”扩建东大街、月城街、文昌宫街,填平九狮河,这些在年合并成为现今的淮河路。

家家澡堂门前都排成长队


  牛耘对合肥老澡堂的感情归纳为一句话就是:“澡堂泡半天,赛过活神仙。”他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合肥老澡堂,由于电和煤气还没有普及,所以天冷后,合肥人洗澡就去附近的澡堂。那热闹劲就像现在年轻人看演唱会一样的火爆。特别是过年前后,合肥人对洗澡这一件事特别重视,一家老小早早的就约好了,托儿带口,大盆小盆的浩浩荡荡直奔家门口的澡堂。那个热闹一直到年三十晚,家家澡堂门前依旧排成长队。每年年初一,澡堂都会重新放水,自然年初一泡澡的价钱也是全年最贵的,有钱人都是等到大年初一才去泡澡,也算是图个好兆头。
  牛老回忆起几十年前的浴室,有两个浴池,一个大的,一个小的。大的可以泡三四十人,小池的水很烫,很少有人下水泡。在一个大浴池,随便什么人都能在里面洗澡,不管身份地位。三、四十年前的老浴室都是白天做浴室,晚上十二点以后就做旅馆,那时从乡下进城的、或是出差到合肥的人,如果兜里没什么钱,就会花五毛钱在浴室过一夜。现在可就没有那种物美价廉的享受了。牛老说现在很多浴室都不欢迎老年人去洗澡,因为里面比较闷、地又滑,浴室经营者不愿承担老人晕倒或滑倒的风险。
  与如今的桑拿洗浴城相比,老澡堂最吸引顾客的就是温馨。牛老回忆当时去澡堂洗澡,每次都会和那里的洗澡工人聊上很久,时间长了大家就成了朋友。而老澡堂最好的还是修脚师傅,医院医生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后还是澡堂修脚工给治好了。

大水塘上建起的地标建筑


  “它是在一口大水塘上建起来的。”年时,他被合肥市总工会安排进入工交农场工作,带领工人们养猪。后来无意中在东门发现了一口大水塘,水面有很多浮萍,那个时候正处于自然灾害时期,人吃饱都难,能有浮萍吃,对于猪来说也算不错了。他便带着一名工人下塘去捞浮萍,再用板车运回农场。他们挑了两根最大最长的竹竿,每次捞完浮萍后,若是扛回去又麻烦,便丢在塘里。这段往事给他带来有趣的回忆,笑着说:“第二次去还在,第三次去还在,第四次去就已经不见了,被人拿走了。”
  他们几乎每天都去捞浮萍,捞完以后再下塘去游会泳。牛耘说:“所以我对那口塘是很有感情的。”
  没想到过了十多年,合肥市最高的建筑正是在此水塘之上诞生了。在尚未落成开放时,电梯还没使用,牛耘便一层一层爬上楼顶,瞭望合肥,激动万分,豪情满怀。
  交通饭店初建起来时,只是纯粹地提供餐饮食宿,也算是合肥的高级宾馆之一。一楼是饭店,楼上为住宿。
  它的特别之处在于,一般市民都可以进去住宿。需要了解的历史背景是,在当时的合肥,稻香楼必须是县级以上干部才可以入住,此外,江淮饭店也只服务于官员或者华侨。只有交通饭店、长江饭店,不限制身份级别,只需拿着介绍信,交上钱就可以入住。
  在那个年代,合肥的建筑一般只有三四层,在东门建起一座十层大楼,格外醒目。牛耘说:“交通饭店里的是老式的厢式电梯,但并不是合肥最早的电梯。说起电梯来,最轰动的还是手扶电梯的出现,市民都跑去看啊,电梯上盛满了人,爬上爬下是不停歇的。”
  当时的合肥,第二高楼是位于长江路上的省煤炭厅七层大楼,但它作为办公场所是不可以随便进入的。只有在交通饭店,没有保安,也没有人阻拦你。牛耘说:“现在很多酒店或者场所,衣着邋遢的不允许进入。在过去可不是这样的,穿得越破烂越是不会拦你,谁敢得罪贫下中农啊。但到了八十年代后期就不行了,社会上开始流行以貌取人了。”

以前的长江路最宽处只能容一辆公交车通行


  长江路的前身就是解放前的前大街,当时前大街由小东门街、四牌楼和三孝口三部分组成。街道宽度只能容一辆公交车通过,长不过5华里,但却是合肥最长的街道。
  当时路面采用石头和土铺成,许多地方路面坎坷不平,虽然也时有修整,但路况一直很差。合肥人曾以歇后语“前大街的路——越修越坏”来嘲笑当时的修路情况。在解放前夕,国民**队把许多石头都挖去修碉堡,使路面更为破烂。
  牛老说,解放后,省、市*府开始对合肥老城区的大街小巷进行维修、拓宽或翻建,长江路列为首选。年7月,合肥市*府分别扩建了前大街、小东门街、西门大街3条主线路,并于同年底竣工,长江路的路面从5米多宽一下子扩展到25米;年3月到8月,浇铺两层细粒式沥青路面,修整后的长江路路面,工程总投资11.49万元,使这条路更为漂亮。
  经过上世纪50年代“脱胎换骨”的改造,长江路真正成为了合肥市第一条横贯老城区的主干道。牛耘说,当时长江路修好以后,这条路就成为合肥一个新景观。而年毛泽东乘敞篷车在这条路与10万市民见面,更为这条大路增添了新的荣光。
  之后的20多年,长江路仍在不断地修建和美化。年元旦,长江路桥通车;年初,完成了长江路西段的沿街房屋改造;年,长江路加铺9米宽、5厘米厚的黑色碎石;年,长江路拓宽为33米,所有管网转入地下,长江路又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眼前。

本文综合自《安徽商报》、《合肥晚报》、《新安晚报》、《市场星报》、《江淮晨报》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ldquo合肥活地图rdquo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