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合肥市蜀山区打响秋冬季秸秆禁烧攻坚战 [复制链接]

1#

这是一篇科普内容,内容比较长,也是之前写的关于新站区内容的延续,对,每当有人问我在合肥城区里,滨湖新区、高新区、经开区、新站区等,哪个区域的房子最值得买入,哪个区域房子潜力更大?哪个区域更适合人居住?我的答案都很简单,首先有新站选新站,我没别的想法,选新站区不仅仅是因为他现在是合肥房价的洼地,也不仅仅是因为他未来的潜力更大,还因为他未来的环境或许是合肥更适合人居住生活的地方,可能很多人听到这样的话,觉的有些懵,或许觉的有些偏激,也有人可能会觉的,你说新站区潜力大,我承认,你说新站区土地空间多,我承认,但是你说新站区更适合居住?难道不是睁眼说瞎话吗?那么多工厂,配套不完善,依然没有什么大的人气?环境怎么可能比的了其他区域?但是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远不只是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那只是很浅的表面,也不需要思考的。

之前有不少人这样留言,说看到我写的一些内容,比如我多次说到合肥未来的空间拓展,他们会觉的合肥东北方向潜力大,但最多和合肥西南方向差不多,但还是会有差距?有多少人是这样认为的?其实理解偏了,城市各大区域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衔接、迭代和升级,能理解吗?

新站区是合肥目前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他也是安徽城镇化的样板区域,合肥之前没有出现过这样一个特别的区域,新站区面积平方公里,高新区面积平方公里,在年7月,新站区更名新站高新区,如果很多人看好新站区,觉的新站区的未来就是加强版的高新区,那你还是低估了那些城市设计者的手笔。

有人可能有疑问,买房扯这么多干什么了,不是这么理解的,买房最终关乎到我们生活里的方方面面,关乎到我们的出行,关乎到我们的就业,关乎到我们身边的环境,以及未来房价的升值潜力,总之一句话没有人不喜欢更好的地方。

在之前写过的内容里,我反复多次的表达了一个观点,就是新站区他的发展目前看上去比较一般,是因为他的发展时间起点较迟,导致了他处在这样一个幼年期向成长期发展的阶段,其实很多人可以反驳我,因为新站区从年扩区之后,至今,也已经过去了7年多时间,已经过去了7年多时间,为什么新站区天水路以北广大区域依然没有什么大的人气?7年多时间,是什么概念?滨湖新区和北城新区,从成立初期到发展的第七个年头,已经是高楼林立了,已经有较多的商业布局,已经有城市的感觉,而新站区了?为什么很多人去售楼部看房转了一圈,感觉就是边缘区域?是因为*府不重视吗?恰恰相反。

下图是一张街景地图,地点合肥新站区淮海大道与新蚌埠路交口,一些人可能比较熟悉,新店花园、绿地香树花城、陶冲湖别院、京商、家天下北郡等就在周边。

很多人可能会发现一个现象,新蚌埠路向北一直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一眼能看的很远,对不对?原因是因为向北一直到魏武路、梅冲湖路一带规划的都是工业区,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作为新站区南北走向最重要的一条道路,而且距离合肥那么近?明明是形象展示窗口,为什么不在新蚌埠路的两边集中的建设住宅了或者建设写字楼了?而是要规划工业区?不仅仅是新蚌埠路,作为新站区另一条南北向主干道,文忠路,两侧也没有规划建设集中性的住宅?而前往新站区基本上就是这两大主干道,导致很多人前往新站区看房总感觉没有什么大的人气?为什么后发展的新站区北部他的两大主干道周边,并没有向滨湖、北城两侧主干道集中性的建高楼的现象?两侧集中建高楼,难道不是看上去更像城市吗?也更有气势吗?

越往后的城市化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化。新站区未来不仅仅是在大的空间上会有飞跃,也会在环境上更加突出,更适合人的居住就业。

年,年,合肥相继启动了滨湖新区、北城新区的建设。一场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拉开帷幕,以大规模房地产开发为起点已经过去了十几年时间,我们看看滨湖和北城当下的景象,见下图。

滨湖新区启动区域(非最新)

滨湖西南区域

滨湖沿湖核心区

北城新区沿蒙城北路

上面这些图是北城新区和滨湖新区的部分卫星截图,对,就是钢筋混凝土森林,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几乎是合肥新开区发区域里最高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最大的感受可能是压抑,真的适合居住吗?要打个问号,当然这跟10多年前,合肥*府主张集约节约用地有关,合肥到处都在建高层的住宅,合肥各大区县都在建,但没有哪个区域的新建住宅在较高容积率的基础上,还有这么高的建筑密度。

想一想,现在住宅的容积率都普遍较高,这是一样的,为什么还要开发这么高的建筑密度了?这么集中了?是因为滨湖新区很重要?所以只能建集中性住宅?新站区是工业区?不能集中建住宅?那我们来在看工业区,看看国家级经开区的布局。

合肥经开区是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开发区,看下图,以合安高速为界,右边是滨湖新区,左边是经开区,因为经开区是以工业为主,所以我们看到经开区大面积工业区聚集,蓝色红色区域就是厂房,主要的住宅集中在经开区北部和两湖周边。(截图不太完整)

我们好像发现了一个规律,滨湖新区是新城区,所以就集中性的建了那么多的住宅、金融写字楼?经开区是以工业为主,所以就集中的建了那多的工厂?我们会发现合肥很多区域都是这样,不仅仅是合肥,全国很多地方都是这样的模式,这是什么现象?这就是严重的产城分离的现象。

越往后,产城分离所带来的城市病会越来越突出,比如其中一个他是导致城市交通严重拥堵的根源。

很多大城市交通严重拥堵,最终的根源不仅仅是因为车越来越多,根源包括就是产城分离带来潮汐式的交通压力。

拿滨湖新区来举列,滨湖新区这么大面积的住宅集中在一起,这些人的就业怎么办?再看经开区,这么大面积的工业区集中在一起,那他们的居住怎么办?不管是滨湖新区集中性的住宅区还是经开区集中性的工业区,都会产生一种现象。

看一段简述

合肥跟很多城市一样,外围出现了大量的新城新区,这些新城新区各具定位,比如有工业区、居住区、生态旅游区等,在市区外围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于是,我们天天看到这样的现象:每天早上,大批上班族从各大居住区涌向开发区、商务区等,一些居住区尤其是一些年来新建的新城新区,在较长一段时间里面都没有什么人气,白天冷冷清清;夜幕降临的时候,上班族如潮水般从开发区等地撤离,赶往居住地,每日钟摆式的运动,这就造成潮汐式的交通压力以及部分公共资源的浪费。再看就业问题,滨湖新区和北城新区初期造城的时候,其他什么都没有,就大规模的房地产的开发?纯碎的是在机械化的流入人口,这些人流入进来,之后怎么办?就业去哪里?对,涌入合肥其他各大区域。

还有很多其他列子就不说了。

总之,合肥城市经历了多年的发展,相继开发了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务区、滨湖新区、北城新区之后,吸取了较多的经验和教训。

一直等到年新站区扩区之后,合肥东北方向突然出现了一张白纸,重点是这张白纸有着接近平方公里的土地,城市设计者开始思考,怎么去科学的,完善的,构建这一区域。

新站区的定位最终是一个以产业为根基的开发区,会有大面积的工业布局,但是在布局上绝对不能走经开区、高新区那样的老路,同样新站区会有大面积的房地产开发,但同样也不能走北城新区、滨湖新区那样的老路,所以最终我们会发现下面这些现象。

新站区工业区的布局都是相互的错位和融合,而且多以绿地、河流、湖泊作为分界线。相比较经开区大面积工业区集中,和滨湖新区、北城大面积住宅集中,新站区工业区和住宅区布局更加融合。

另外新站区由于城市空间要求,对外主要的形象大道,大多不建集中性的高楼。

由于合肥未来城市限高规划,城区高层限高24层,以及产城融合的空间布局,新站区整体的楼盘建筑密度相对小很多,未来新开发的楼盘容积率要比合肥其他区域要低,更适合人居住,也更适合人就业,交通上也会缓解潮汐式的交通现象,好好想一想是不是?

另外新站区在区划之后,初期并没有向像北城和滨湖那样,直接的就开始大规模房地产房开发,而是先大规模布局产业,引入了合肥综合保税区、京东方、美国康宁、12时晶园等这样的重大项目,之后才逐渐开始了大规模房地产开发,但是空间都是分散的。

也就说新站区的发展建设以及发展模式,建设布局的次序,都是那些城市设计者在总结了之前开发的那些区域,总结出来的经验,然后运用到新站区的发展建设上,来让人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就业、更好的出行等等。

还有一个新站区核心区少荃湖区域40平方公里为什么建设缓慢?不是建设慢,而是少荃湖北部区域地下在建几十公里长的综合管廊,为什么要建设综合管廊?一是因为将各种管道线网全部埋入地下,第二,现在看上去发展很好的*务区为什么经常被淹?因为地势低洼,管道排水能力有限,少荃湖区域在发展的初期的就意识到这些,建设综合管廊,未来起到防洪的作用。

这些都只是一部分,其他的就不说了,最终你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地方,新站区总面积平方公里,滨湖新区总面积平方公里,高新区总面积平方公里,新站区有着滨湖新区的总面积和未来的房地产开发总体量,但是空间更加开阔,有着类似经开区一样的大学城和工业布局,但是却将名字改成了合肥第二个高新区,最后你会发现,未来他的部分区域有着类似*务区一样的环境。这是为什么了?对,因为这些是那些城市设计者根据之前那些开发区、新区身上塑造出来的结果,新站区是合肥其他各大区域综合部分的新区。

所以从就业上,出行上、环境上,已经未来建筑的高度、密度上,新站区都会合理的控制,不会再走合肥其他区域的老路,会将那些弊端抛弃。

以至于到最后,你终于弄明白了,为什么申报中的合肥国家级滨湖新区他包含了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肥西、肥东、空港部分区域,但是他却没有包含新站区,因为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

(更多内容

分享 转发
TOP
2#
为做好秋冬季秸秆禁烧工作,保护和改善城乡生态环境,防治大气污染,合肥市蜀山区严格按照合肥市秸秆禁烧工作会议要求,对全区秸秆禁烧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全区上下统一思想,严明责任,采取措施,全力做好秸秆禁烧工作,为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有力支撑。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制定了《蜀山区年秸秆禁烧工作方案》,组织全区12个镇、街、开发区召开秸秆禁烧工作调度会,对全区秸秆禁烧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蜀山区成立了区秸秆禁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秸秆禁烧巡视督查组和秸秆禁烧执法组。此外,实行“区领导包保各镇(街)、开发区,各镇(街)、开发区干部包保村(居)”的包保责任制,逐级监督指导开展秸秆禁烧工作。强化网格管理,形成镇(街)、开发区**主要领导,村(居)书记、主任,村(居)民组长和2-3名村民为负责人的三级网格,确保禁烧工作“空间覆盖无空白、职责落实无盲点、监督管理无缝隙”。加大排查巡查,强化防控举措区禁烧办不定期通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