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还原真实合肥之战,张辽威震逍遥津孙权传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瘕风是几级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news.html

孙权少年时就掌握江东历经磨难,深知天下大势瞬息万变,要想在日后与曹操的争战中占据主动,必须抓住眼前这次良机。故而大*渡江以来一路向西,沿途厉阳等县置之不理,兵峰直指合肥。

只要拿下这座重镇,曹操东南一线的布置将完全瘫痪,整个淮南唾手可得。

谈起合肥之战,这是许多吴黑或则孙权黑津津乐道的话题,还给孙权起了“合肥战神”这一错号。结果上确实是孙权输了。但问题是胜败兵家常事,如果单拿一场战役来说事,那曹操也是“宛城战神”,诸葛亮是“陈仓战争”,刘备的称号就更多了,“新野战神”,“夷陵战神”。

如果是为了黑而黑,那这也跟还原真实历史无关了。回到正题,先盘算下双方优势,先说曹魏这边。合肥城其实并不好打,首先合肥在敌方腹地而不在距离江东地界的边境上,如果有什么闪失难以撤回根据地,这在后面都体现出来。

再则合肥城墙厚度也非其他江北城市比如皖城这种能比,合肥是已故前扬州刺史刘馥为经营此地花了十年心血——高筑城墙、存放木石、囤积粮草、打造守具、把这处于江淮丘陵四战之地的古城修得如铁桶一般。也就是合肥是一座坚城。

合肥地形图

而合肥镇守的将领是张辽、李典、乐进。这三员都是曹操麾下级别最高和作战能力最强的几个。李典和乐进均是在曹操在兖州时期就跟随他的元老级将领,作战经验自然丰富。李典和乐进因为资历老,是曹操麾下地位仅次于曹姓和夏侯姓将领最高的。

而张辽是属于像徐晃、张郃这样的降将,都是后加入曹操阵营的将领。地位比起李典和乐进要低了些,但我个人认为张辽是当时曹营中作战能力最强的一个,尤其是野战。

张辽在跟随吕布时,就曾给曹操造成过不小麻烦。张辽归降曹操后参与了不少战役如战官渡、挺进河北灭袁氏、扫荡最后*巾势力等,尤其张辽在白狼山之战中表现神勇,不仅战胜了彪悍的乌恒游牧骑兵,还亲自斩杀了乌恒的单于蹋顿。

所以张辽靠合肥之战才提升档次这种话一看就是无稽之谈,张辽甚至算是汉末三国时代最出色将领之一。

而合肥城守兵虽然仅有七千人马,但这七千全是精兵。而且在水战上吴*胜魏*一筹,但在陆战上魏*更胜吴*一筹。这些都诸多魏吴交锋中显露出来。

合肥之战中孙权存在的优势只有人数优势了,恰好同时期曹操在汉中,樊城离合肥最近但守将曹仁要提防刘备部将关羽。再说孙权这次率*人数,众说法不一,但首先可以确定绝对没有十万人。当时整个东吴*队规模都不可能超过十万人。

列举吴国参与诸多大型战役人数,第一次濡须坞之战东吴主场孙权出兵七万人,夷陵之战东吴主场出兵五万人,第四次合肥之战魏国主场孙权出兵五万人,石亭之战魏吴双方均是主场吴国出兵九万人。

张辽画像

列举出以上数字再结合当时东吴生产力以及种种世纪情况,这次合肥之战孙权出兵数量在三万人到五万人之间最为可靠,最多不过五万人。

孙权凭借自身人数优势,以及当时东吴所有一线将领吕蒙、甘宁、凌统、潘璋等都跟随出战。再加上孙权之前多次击退曹操南征,对曹操没有多大畏惧感了。

虽然孙权一定知道合肥守将张辽也是名将,但仍没将其重视。归根到底孙权在战前就轻敌了,如同赤壁之战前的曹操。

而合肥这边,守将张辽与李典这两个关系非常不合,因为昔日张辽作为吕布家臣时,在兖州之战杀了不少李典家族的人,李典愤于旧仇终不肯释怀,而张辽也不省人事,对李典态度也恨蔑视,连个笑脸或则道歉也不给。如今大敌当前,这两个人也开始同仇敌忾。

此时曹操虽未能顾及合肥但早已做好提防孙权攻打合肥准备,他已经给合肥这边下达密令。一旦孙权来犯,乐进负责守城,张辽和李典主动出击。

虽然合肥兵少,主动出击看似以卵击石。但这并非是白白送死之策,我上面就提到魏*陆战能力强于吴*,而且魏*骑兵居多,吴*步兵居多,魏*机动性和野战能力在路上都远胜吴*。如果出奇制胜,魏*有概率能奇袭击溃吴*。

曹魏*骑兵

就像濡须坞之战吴*相比魏*有水战优势,所以有甘宁带一百人杀到曹操大本营跟前,孙权座船驶入曹魏水塞还能全身而退的战例。

而这次张辽率领八百敢死士卒组成的队伍来突袭孙权驻扎在合肥边境的大营!一日清晨,吴*正准备拔营继续行*。忽然孙权接到敌将袭营战报,他惊愕无比,犹如濡须坞之战时得知甘宁劫营时的曹操。

接着孙权接到更令人震惊消息,部将陈武战死了!陈武是江北人,吴*中为数不多擅长陆地野战的将领。孙权还没从陈武战死这一讯息中反应过来,接着他看见一支骑兵队,这支队伍大旗上写着“张”。

“张辽在此!孙权小儿速来领死!”一嗓子可就炸营了——甘宁劫曹营也还趁夜,这个张辽是明着来而且还自报家门。

这会儿吴兵已惊,敌队直入本阵,若主公孙权有什么闪失,江东何以再存,大*吵吵嚷嚷一拥而上,都往本阵涌来。

孙权久违张辽勇武之名,心下虽骇,但仍昂首挺胸要逞一下英雄,却不知道是谁的嘴巴这么欠抽,喊了声“保护主公!”几十个小兵一拥而上,拉着孙权的马准备送他离开这里。

孙权心里叫苦,俗话说两*对阵最讲究主帅“不动如山”,如今孙权“撤走”,全*心思就乱了。吴兵们心想是先挡住张辽呢还是保护主公?孙权本有机会挡住张辽就叫一群没见识的小兵耽搁了!

张辽所率领的士兵皆从合肥守*中精挑细选,无不以一当十,作业又临危誓师屠牛置酒,人人酒足饱饭,今天就是豁出命来的。八百壮士涌入敌阵,除了张辽其他人一声都不吭,只拼命杀敌。

吴*人仰马翻,又叫张辽硬是撕破阵型。张辽并不认识队伍中哪个是孙权,只管横冲直撞,并朝孙权帅旗奔去。一时间孙权前面跑,张辽后面追。

这是孙权首次在战场上东奔西逃的情形,也是最后一次。

吴*得知主公孙权被张辽奇袭的消息,不拔营了,也不列阵了,只想着去营救主公。孙权此时因为事情来得太突然,他也不知道往哪跑。

吕蒙、甘宁、凌统、吕范等部队行动迅捷四面围上,但局面早已失控。他们还不能挡住孙权的路,万一堵死了孙权过不去,张辽赶上就完蛋了。但他们也没办法来截断张辽,只能眼睁睁的望敌将追杀主公。

最终孙权拼尽全力甩开张辽逃到一座山丘上,很快吴*在山丘周围布满来捍卫主公。张辽虽然勇猛但只率领八百人不足以杀向山丘捉拿孙权,张辽只能靠谩骂孙权激他下山。

但孙权得知这是计谋,无论张辽骂什么他也不下去。随着时间过去,东吴援*赶到这里,他们开始围剿张辽。

合肥之战

吴*众将也是血性汉子,主公叫张辽奇袭一场,数万大*还难歼八百,岂可善罢甘休。吴将蒋钦和徐盛开始合力围攻张辽,此刻张辽已杀得浑身是血,跟他一起奇袭吴*本阵的敢死士兵到这一刻也所剩不多了。

张辽不敌吴*,最终败阵下来开始溃逃。吴*便步步急逼,现在双方位置换过来了,轮到张辽被追击了。

但这时候早已负责接应张辽的李典率领五千人突然出现在战场上,并阻挡了吴*一阵子,李典部队成功掩护张辽逃回城内再撤走。

张辽这次只身犯险突袭虽然给孙权造成威慑,但自身损失也不小,而且并未让吴*到伤筋动骨地步。而且接下来张辽再次像这样出城主动突袭孙权大本营也难以成功。

接下来吴*包围了合肥,随后对吴*进行了十几天的攻坚战,由于三国时代中国缺乏好的攻城设备所以攻城难度相当困难。再加上合肥是座坚城。

吴*围攻合肥十几天也未能攻破,但城内守*也无法解围只能死守在这。此时江淮之地酷暑难挡住,天地间如蒸笼一般。魏*到江南会水土不服,吴*到江北也会水土不服。

所以吴**中还闹起了瘟疫,再加上先前被张辽突袭。吴*锐气尽失,毫无战意。同时孙权还接到一个消息曹操已定汉中,敌人士气更盛,合肥附近的豫州、徐州也开始准备派遣援*支援合肥。

无奈之举孙权只得放弃攻打合肥,到这里孙权攻打就已经失败了。但到此时孙权仍未特别提防张辽,他认为我众敌寡,合肥城内少量守*不敢追击。

但张辽这时候再次复制上次的神勇出城来追击吴*!

要考验一支*队的组织纪律不光是看他们战场上表现,撤退也能说明组织纪律程度,撤退工作稍微弄不好就会演变大溃败。

届时孙权统帅的吴*就在在撤退过程中遭遇张辽袭击而从撤退演变为败退。再加上开头我说孙权攻打合肥算是深入敌境。魏*比起吴*更了解这里地形,所以魏*很好依靠地形追击了吴*。

这也是张辽敢继续追击人数比自己众多的吴*原因之一。

孙权这次在一个叫逍遥津的地方又差点被张辽追上,所幸在甘宁、凌统这样的勇猛的将领掩护下孙权才成功逃脱张辽。

但吴*逃跑时也相当狼狈,慌乱间将过河的桥板踩塌,使得孙权冒险般靠骑马凌空跳跃才得以过河,逃脱了魏*。

张辽等魏将见孙权既以逃脱再加上吴*人数众多便停止了追击,孙权虽然有惊无险保住了性命。但这次33岁的孙权碰到了人生中最惨痛的一次败仗,也尝到了差点丧命滋味。

张辽追击溃败的吴*

孙权没有败在敌众我寡的三次曹*南征,也没有直接败给老谋深算的曹操本人,而是败给曹操的部将张辽。这一刻起张辽也成为孙权的心腹大患,有张辽在孙权就不敢贸然打打合肥注意了。

关于合肥之战吴*伤亡,我上面举证合肥之战吴*可靠兵力是五万人,而吴*这次伤亡最多为一万人,而且主要死于行*过程中瘟疫居多。

(庐州)府为淮右噤喉,江南唇齿。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则可以西问申、蔡,北向徐、寿,而争胜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三国时,吴人尝力争之。魏主睿曰: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之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盖终吴之世,曾不能得淮南尺寸地,以合肥为魏守也。《读史方舆纪要.南直八.庐州府条》。

淮南一直是南北双方力争之地,对江左*权来说,更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合肥出濡须渡江至牛渚,便可攻建业。所以赤壁战后,孙权累累出兵,率十万之众(含号称)也有三次之多(赤壁战后、逍遙津、年)。

另一方面,如何固守合肥(寿春屏障),遂成魏无法回避的问题,都督扬州的满宠因此建议,把城向西北迁移三十里,远离岸边,让吴*无法发挥其水师优势。满宠说新城有奇险可依,沒错,因为满宠亲身示范,设伏袭孙权。

合肥重要性已经由魏明帝总结称:“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合肥地处中路之隘口,对合肥的有力控制自然可以掌握与敌作战的主动,检索《三国志》,吴攻魏共有12次

逍遥津一战让张辽声威大震,东吴败*士卒回去争相诉说,自此张辽扬名江东无人不足。

孙权虽在合肥之战惨败,但孙权知耻而后勇。两年后,年孙权又亲自坐镇抵御曹操新一次的大规模南征。

合肥之战后,曹操认为孙权可欺,于是62岁高龄的他再次亲自动员大*渡江来攻打建业。这也是曹操继赤壁之战以来第四次南征江东。

孙权得知曹操南下后,急忙派部将吕蒙、周泰在濡须坞一带扎下营塞,广布强弩,挖掘壕沟,与水*成掎角之势。随后吕蒙率*突袭魏*先头部队,魏*自持人多粗心大意而被吴*杀得大败。

魏*不但出师不利,而且魏*在出征时再次感染瘟疫,十年前赤壁之战瘟疫场景再次在曹操脑海中重现,而且就在曹操南征之际,他的重要将领李典去世,享年36岁,魏*士气大跌。

但孙权这边也有一位重要家臣去世了,那便是鲁肃,享年45岁。鲁肃去世对孙权和整个江东来说都是重大打击,他不亚于周瑜那般能干。而且在孙策时期就追随江东,无论个人感情还是公事上鲁肃去世对整个江东来说犹如宛失一颗巨星,不亚于周瑜去世。

鲁肃离世后,孙权委任吕蒙成为东吴新一代的*事统领。吕蒙原本是孙权麾下一名小卒,在战场上吃苦耐劳,表现优异。从底层一步步晋升上来。通过讨伐*祖过程中他得到了孙权的重视。所幸东吴此时还有继承鲁肃位置的人选。

回到战争那边情况,曹操无法摆脱瘟疫的干扰,决定孤掷一注与孙权决战,催促各部尽快会合。原本负责镇守荆州抵御关羽的曹仁、满宠先后率领援*投入战场。

曹操集结了麾下大部分猛将出征东吴,就是先前在合肥之战御敌的张辽和乐进也参与,这次南征魏*算是全明星阵容。

战鼓喧天杀声震地,大江畔血雨腥风,魏*冲过吴*布置的壕沟,一次次逼近敌营,又次次被弓弩射回。吴*战船在江上时而被魏*打得后退,时而又重整风帆冲向北岸,吴魏双方陷入拉锯战。

魏*无法攻破吴*修筑的营塞,但吴*战船也没法登陆北岸。双方各自杀得兵疲力竭,均为伤亡惨重,曹操这边大将孙观因伤势过重而去世,孙观是曹操麾下少数擅长水战的将领,对曹操来说是重大损失。

曹操亲征孙权最后一战

最终62岁的曹操也意识到这辈子看来是无法彻底击败孙权了,孙权与曹家的斗争将延续到下一代。曹操开始率先派出使者向孙权求和,而吴*这边也被瘟疫所困扰,但魏*感染人数是吴*几倍之多。

自从年孙曹两家历经多次交锋,每次战况都差不多,孙权无法立足江北,曹操也攻不攻江南,但最后结果是僵持。孙权也意识到这情况他也开始向曹操伸出橄榄枝。

最终这次结果是孙权表面依附于曹操,曹操撤*告终。讲到这里很多人认为是孙权向曹操妥协,事实上曹操只取得了名义上胜利,损兵折将无功而返撤*。

而且孙权击退了这次曹操进攻,孙权一举洗刷合肥战败的耻辱。说到名义上依附曹操,这其实也通情达理,当时孙权没有称帝,没有称王。无论官职和爵位都比曹操低,孙权名义上依附曹操有什么问题吗?

拿这个来笑话孙权一看就是不懂历史,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名义附庸这件事情再正常不过,中世纪时英国是法国名义上的臣子但照样跟法国作对。况且孙权名义上依附的也是汉帝国。

在汉末时代,刘备也依附过曹操,也受过其册封。为何没人说事?

这次濡须坞大战,孙权和曹操双方不但都意识到自己在很长时间内无法吞并对付,而且也意识到西边的刘备日益做大,他们两个都不愿意豁出老本干这一仗,让刘备坐收渔翁之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