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恭喜合肥北部2地进行区划调整 [复制链接]

1#

合肥郊外的城西桥九郎墩(现属合肥市高新区辖区)系合肥西乡孙氏始迁祖卜居地。据合肥西乡《孙氏宗谱》记载,本支为妫姓孙氏,郡望堂号为“乐安郡·映雪堂”。迁肥始祖孙信,行二,明朝洪武初年,偕家人由皖南太平府当涂县辗转迁徙至庐州府合肥县西乡,编籍“民九图七甲”,户名“南孙二”。孙信公宅心仁厚,耕读持家,乐善好施,被乡人称为“盛德长者”,皆称信公。信公仙逝后,与妻合葬于准提奄东里许孙家祖茔。

合肥西乡孙氏自始祖信公迁肥定居至今已六百多载,可谓人丁兴旺。虽无高官厚爵,然而,孝悌、勤工,贤达人才者辈出。合肥西乡孙氏宗祠创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乾隆二十九年()创修宗谱时,定名为《肥西孙氏宗谱》。当时的肥西,指合肥城以西直至六安、霍山部分地区的广大区域。子孙繁衍昌炽,历久愈盛。至清乾隆甲申年创谱时,人丁已达数千人,遍布合肥四方。据清同治十三年()访查,本支孙氏已流播到南京、芜湖、全椒、繁昌、南陵、泾县、无为、庐江、霍山、六安、池州、宣城、岳西等州县。年第八次续谱时,据不完全统计,入谱人口已达三万六千多人,合肥西乡本土孙氏已达两万余众。子孙遍布海内外。

信公后裔,据“别子为祖”的宗法制度,立信公为孙氏迁肥始祖,并奉其五位嫡孙名为续、缵、绪、绍、介为一世祖,称为五大分支。分别延续于今,其子孙已散布大江南北乃至全国各地,以及港澳台及海外诸国。年,信公后裔成立家族理事会,根据宗族发展分布情况,决定把肥西孙氏更名为合肥西乡孙氏。

合肥西乡孙氏源远流长,脉络明晰,历经八次修续宗谱。清乾隆二十五年(),先祖创建孙氏宗祠后,紧接着于乾隆二十九年()创修宗谱;乾隆四十七年()第二次续修宗谱;清嘉庆十四年()第三次续修宗谱;清道光十三年()第四次续修宗谱;清咸丰二年()第五次续修宗谱;清光绪已卯年()第六次续修宗谱;民国九年()第七次续修宗谱;年,举行第八次续修宗谱,记载了自信公年迁肥至年,共计六百三十二年来家族发展和社会变革史情况。

目前仅存民国九年()七修“祠字号”合肥西乡《孙氏宗谱》两部二分支谱。该谱精选上乘宣纸,采用木雕活字工艺,传统手工印刷技术,竖版排印,大量配图,木板雕刻,古色古香,其规模和品质当今少见,分外名贵。它既是孙氏家族的宝典,更可谓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

八修合肥西乡《孙氏宗谱》,全套整谱共计二十六卷,体系完整,记载详实,史料丰富,装帧精美,洋洋大观,堪称宏篇巨制。不但完整收录了信公暨一世祖以来的历代世系图谱,还收录有古代名贤说谱、格言警句、宗法知识、礼制图,朝廷上谕、广训,家规家训、官府批文,置地契约,宗祠图样,贞节牌坊,以及历代先贤撰写的谱序、传、赞、诗词文赋等。

宗谱规定,按五位一世祖,分为五大房分,分别各执一部正谱。正谱分别标有“金、木、水、火、土”字号,明确专人执掌。每年清明各自带谱到祠堂公验,若有损污,当即问责。正谱之外,另有“祠字号”“引字号”两部。第八次续修时,又增“德字号”多部,以供续谱等其他用途。另外,缵公支下在清光绪十四年,还修有一部支谱,四卷,共计八部,现存二部。

合肥西乡孙氏创谱时,已拟定世系字辈,依礼法“五世亲尽”(即所谓五服)之说立五字一句,计四句二十字。第八次续谱时,依例增立二十字派。采用五行相生的古代哲学理念选字命派,字字含有五行字根。从而有别于他姓以文句命派的形式,凸显了孙氏先贤的哲思睿智。

本文源自《安徽孙氏志》书稿

注:合肥西乡孙氏宗祠、各类人物、家训家规、字辈等在《安徽孙氏志》有关章节均有记述。此不赘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